用艺术的眼睛感受世界
文化是无数艺术家、作家的感性、美感为我们消化了人生与自然,让我们很容易地用他们的眼光来体验人生、观察自然。
今天很高兴地来到复旦大学,和大家一起来谈谈艺术以及实现艺术的途径—美感经验之转化。首先,我想用几句话来做一个开场。
唐朝中期的时候,有一位杰出的诗人叫李贺。他的诗里有这么一句:“笔补造化天无功”。这个笔当然是作家的工具,不过也可以说就是一种艺术技巧;他说“笔补造化”,造化还不够,需要艺术家的这支笔来使它成为完美,所以他说“造化无功”,也就是天无功,需要笔来补造化之缺。我把它翻成英文是:Where nature fails,art prevails,在自然不足之处,就要用艺术来弥补。我觉得这一句七言的诗句非常具有美学的一种洞见。
还有一句是一个法国作家Chazal说的:“art is nature speeded up and Gods lowed down,艺术乃是自然的加速和神明的减慢。艺术是介于大自然和神明之间的东西,自然不够快,艺术可以催生,使得它发展得比较快一点。比如说我们看电影,在电影中看到一朵花出现在荧幕上,几秒之间就开了,可是在实际的自然中你可能在这朵花旁边守5个小时,才可以看到它绽放。这就是把自然加速,是艺术之功。同样,有些内容过程可能很快,非我们肉眼所能窥括,但可以借助艺术的手法,让它放慢一点,让人们可以看得清楚一点。因此Chazal讲艺术使自然加速,而使神明减慢,以让我们欣赏。
十九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的大师王尔德,是一个全面的天才,既是诗人,也是童话故事和寓言小说作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喜剧家。他也说过一句话:并非艺术来模仿人生,而是人生可以模仿艺术。这个说法好象有一点颠因倒果,故做危言耸听。可是我们想想,艺术来模仿人生,或者文学来模仿人生,那是写实主义。比如一个作家来描写社会、反映人生就是这样。如果倒过来,我们看见风景非常美,于是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美的时候我们说它像画,这不是自然在模仿艺术吗?我们不会看见一幅画说美如江山,反而倒过来说江山如画。我们看到一个人,他总是精神胜利,于是我们说这个人简直是阿Q。这不是人生在模仿艺术吗?我们是借用鲁迅的眼睛在看人生喽?我们见到一个女孩子,弱不禁风,多情善感,于是说她简直是林黛玉。我们不是用曹雪芹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吗?我们到法国去旅行,看见风光明媚,春和景明,于是说:啊,这是莫奈的画面!这不就等于那个印象派的大师莫奈,教我们如何用他的眼睛来看大自然吗?因此,王尔德讲的这句话有他的道理,倒过来人生是在模仿艺术。
假使没有那么多艺术家、作家,告诉我们如何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用他们的心灵来感受人生,我们自己并不见得有很多的方法,来感受人生,来观察自然。所以我们的文化是无数艺术家、作家的感性、美感为我们消化了人生与自然,让我们很容易地用他们的眼光来体验人生、观察自然。
用同情的想象捕捉经验
想象力得能把一件事的本质凸现出来,其实就是一种广泛的认知与同情。
一件艺术品要创作,包括一篇文学作品,需要一些条件—知识、经验、想象这三样东西。
如果我们去登一座山,登山之前要知道这座山叫什么名字?上面哪儿有一座庙,有一座佛寺或者有一所道观,相传有什么高僧在里面住过,发生过什么传闻,是什么朝代建的,如何如何。这些都是知识,我们如果要写一篇游记,这些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当然,这些不见得都能派上用场,凡你所知道的,不见得都在游记里面如数家珍地写出来,那是地方志,或是一个报告文学,说不上是纯文学作品。所以除了知识之外,你要真正去登山,知道山路的曲折,别有洞天,景色独好。可就是这样你也未必能写出一篇很好的登山记来,因为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要把这个知识跟经验调和组织起来,这就是想象力。用想象力,结合知识和美感的经验,就可以写成的一篇精彩的游记。可见想象力多么重要。
柳宗元是中国文学史上写游记的一个始祖,《永州八记》是他的杰作。其中有一篇叫做《钴鉧潭西小丘记》。他是这样写的:“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说这个钴鉧潭边山上的石头突怒偃蹇,已经有人情的味道在里面了,石头已经有一点人格化;后面说它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多得不得了,都数不过来了。接着他说“其嵚然相累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石头相垒一路下坡来像牛马到溪边来饮水;角列而上者,好象熊罴上山一样。他的想象力,就是用野兽来做比喻,所以这第三个要素就是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