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活动由云南教育报刊社、建水县教育局主办,旨在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探索云南省教育厅提出的“ ‘ 三生 ’ 教育 ” 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学生搭建一个深入社会、亲近自然、实践体验的平台,培养他们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学习、生活态度。开幕式上,云南教育报刊社社长陈兴华、建水县教育局长虎保华作了讲话。
在这次活动中,如何将传统的活动项目赋予“三生”教育 ” 的新内涵,着实让组办者们绞尽脑汁,一周的活动终于结束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老树开新花,本次夏令营始终贯穿了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主旨,一个个精彩而赋有意义的活动,将“三生”教育带到基层、带进深山、带进农村,变成了实践,使德育工作从表象走到了内心,使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从“天上”落到了“地上”。
生命的认知: 珍惜、尊重与热爱
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前提、是根本,没有了生命,何谈教育;生命教育就是为了使人、使学生认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罗崇敏
烈士陵园:接受生命的洗礼
瞻仰建水县南庄烈士陵园是夏令营的首项活动。烈士陵园位于建水县第四中学校园内。走进四中, 绿树掩映,草长莺飞 , 校园一片宁静、祥和。 在烈士纪念碑前,建水四中的老师为大家讲述了烈士们英勇就义的事迹,营员们静静地聆听着,庄严地列队默哀,向昔日的英雄们致敬。他们知道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
在烈士墓前,营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献上花圈 。烈士陵园里的树木高大,四季常青。那一棵棵参天大树代表着一位位战士, 他们为了人民革命事业,宁愿牺牲自己,无论经历多少严寒酷暑,没有人能动摇他们坚强的意志。
营员代表王卓然在致辞中说:“ 今天我们怀着对先烈崇敬的心情来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烈士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勇悲壮的历史篇章,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从烈士们身上我们认知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于珍惜、尊重与热爱。”
在夏令营活动中,还举行了“探究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讨论活动,同学们通过对宇宙、自然、人类及自己的认识、思考,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历程,使他们懂得了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善待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感情。
述评: 如今,许多孩子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不少人往往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弃生命,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悲剧与不幸。建水县“三生”教育夏令营通过开展瞻仰烈士陵园这样的“生命教育 ” ,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
登山:体验生命的过程
8月1日下午,“三生”教育夏令营组织全体营员徒步攀登云龙山。大多数营员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登山,因此充满了好奇心。登山伊始,所有的营员健步如飞,有说有笑。行进了一段路程后,由于行进过快,部分营员出现了体力不支的情况。一旁的辅导员鼓励他们要咬牙坚持,不能半途而废。一些体力相对较好的营员主动搀扶着体力不支的营员继续登山。记者被孩子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团结互助的优秀品质所感动。营里最小的营员小明今年刚满9岁,登山至半山腰时,他已气喘兮兮,汗如雨下,但他还是自我鼓励,坚持不懈。他说:“现在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大都不组织野外活动了,这次活动是极好的锻炼机会,我不能放弃!”
向山顶进发!
“我们成功了!”经过两个多小时10余公里的徒步攀登,所有营员都到达了山顶。徒步登山培养了学生战胜困难、承受磨难的意志品质,增强了他们的生存能力。
述评: 生命是一个体验过程,现在不少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千方百计保护学生,野外活动少了,课堂作业多了,他们忘记了生命力来源于对现实的体验,学生生命体的活力来源于对生命的体验过程,一味追求书本上的“之乎者也”,一味追求分数的“至高无上”,这是对鲜活生命个体的漠视。缺少生命的体验过程,再鲜艳的花朵都会枯萎,再有活力的生命都会枯竭!
在实践中学会生存
生存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使学生认识生存的价值,提高生存的能力,提高生存的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 ——罗崇敏
牧羊山野田间躬耕 农村生活全体验
8月5 日, “三生”教育夏令营营员们抵达建水县坡头乡啊西冲村,到今天,活动已进入第五天,经过4天的历练,来自建水县城区各中小学的71名营员在老师的帮助下一起风风雨雨、“过关斩将”,他们之间已没有年龄、贫富之别,更像一支久经沙场的队伍……
今天的乡村生活对于这些城里的孩子充满了吸引力,他们早就想体验牧羊山野,尽情享受满山的野果飘香;躬耕田间,收获一秋的梦想和希望。他们被分散在农家,干农家活,烧农家菜,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家独特的情趣。
不少城里孩子是第一次来到农村,看惯了高楼大厦的他们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农家的灶头、挂在藤蔓上还未成熟的葡萄、香甜爽口的甜瓜 ……他们 兴奋地围着农户,连珠炮似地提了许多问题:甜瓜怎么种?葡萄什么时候成熟 , 什么时候才能采摘?一个 小营员 告诉 老师 :“以前虽吃过这种甜瓜,但是从来不知道它是怎么长的,原来它不是长在地上,是长在藤上的啊!”
正午时分 ,烈日当空。平时在家衣来伸手 , 饭来张口的城里小囡还跟着农户体验了一把 “ 锄禾日当午 ” 的滋味。举着和他们的个头差不多高的锄头,这些孩子认真地学着锄草、耙地,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他们纷纷感叹道:下田真是蛮累的,农民伯伯太辛苦 了 。
这次体验农家生活的活动,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吃住在一起,通过亲身的体验,了解到当地农村孩子学习和生活 状况 。 建水县一中 的同学与当地同学交流后获悉,有的农村学生因家离校较远住宿在学校,一般一周只带一罐的咸菜做为配菜,仍坚持在学校破旧的课桌上学习。有的同学家里住的条件十分简陋,厕所仅是用茅草简易地搭盖,有的甚至搭在池塘边上,走在上边还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这一切和城里孩子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学们目睹了以前电视和书本上所谈到的“贫困”,也深深体会到具体可感的艰苦。通过这次教育,同学们都 备 加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优越条件,同时每个 组 的 老师 都纷纷要求资助 农村 贫困生,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让大家能够共享同一片蓝天。
述评 :物质贫困并不可怕,精神“贫困”最可怕。通过与农村家庭同吃、同住、同劳动,孩子们体验到了“贫困”这两个字的真正意义,这里“贫困”的环境与自己平日的环境形成了巨大把反差,让他们懂得了生存的艰难,生活的艰辛。而从另一方面看,如今城里的孩子精神“贫困”又与农村孩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何让城里的孩子在精神上“脱贫”,是摆在当前每个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野炊: 汗水中体验动手的快乐
回想夏令营的生活,不论是9岁的小营员小明还是上了高二的小艳,他们都在短短7天的 生存 锻炼中学会坚强、学会尊重、学会团结 ,他们在 汗水中品味到最真的快乐。
野炊活动是生存锻炼的又一关。 夏令营的营员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在父母爱河中生活的他们要独自开始新的生活,这样的考验他们能通过吗?
8月2日上午,甸尾跃进水库 晴空万里,野炊地点 就在跃进水库边。老师们早已为 野炊 活动 准备了不少好吃的东西: 鲜肉 、 花生 、 鸡蛋 、 番茄、茄子、黄瓜……营员们个个 “身手不凡”, 兵分几路:采菌子队,捡柴队,搭灶队……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一小时后,采菌子队队员收获的“战利品”真多,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对照菌类相关书本图片,采回了青头菌、干巴菌等野生菌。捡柴队不一会儿就捡回足够的柴。搭灶队向老师学习搭灶技巧,现学现用,挖坑、搬石头,搭好合格的10几个“灶台”。待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 野炊 开始了,营员们分好工,生火,洗菜,煮饭……一时间湖边炊烟袅袅,香气随风飘散。
今年上三年级的建水一小的李中政是营队里最耀眼的营员,他不仅会煮饭,还会炒肉、炒番茄鸡蛋,他的这手“绝活”让营队里高年级的学生也刮目相看。饭菜上“桌”,看到营员们品尝着自己做好的丰盛菜肴、香喷喷的米饭,李中政心里十分高兴。他激动地说:“ 每个人都要有生存能力,只有生存能力强的人,才能使自己变得更顽强。这是我第一次自己野 炊 , 这样的饭菜是我吃过的最美的午餐,因为, 我 学会了 在野外生存 的技能。”
述评: 生存中少不了酸甜苦辣,生活中离不开油盐酱醋。这是每个人应该懂得的道理。然而,现在的部分学生离这样的道理越来越远,以至于不识油盐酱醋,生活的状况可想而知,其生存之路不敢预见。建水县“三生”教育夏令营开展的野炊活动让学生真真实实地走现实生活,自己动手,了解生存中最基本的常识,让他们知道:生存少不了书本知识,更少不了社会实践。
劳动:我们学会了自立、自强
8月6日一早,同学生步行前往距县城40余公里的建水县“三生”教育基地,此时天正下小雨,经过5天艰难跋涉的同学们并没有退缩,而是披上了雨衣,唱起了歌谣继续前行。
“三生”教育基地被建水人称之为“世外桃源”,在这里有农田、菜地、鱼塘、果园,鸡鸭成群,有农具展室和民族工工艺、服饰展室等。
在“三生”教育基地匆匆吃过中午饭,同学生开始今天的第一项活动——“为了明天”劳动技能竞赛。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竞赛,随队的辅导教师首先拿了农具让同学生竞猜。“这是锄头”、“这是犁”、“这是碗箩儿”,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一件又一件农具的名称,有的同学还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各种农具的用途。现场欢呼雀跃,气氛热烈。
接下来就是让同学们区分五谷、下地种菜、入水捉鱼、上树采犁,苦中有乐,乐中有甜,一天下来,他们虽然一身疲惫,但能吃上自己亲手捕捞的鱼和亲自采摘的水果,他们个个乐开了颜,不禁感叹劳动的快乐和大自然的美妙。
述评: 采访中一名同学告诉记者,他从小生长在城里,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农村的生活全然不知,通过这次活动,使他感受到了劳动多么的快乐。建水县教育局纪委书记李德也来到活动现场,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说,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了自立、自强。
生活的真谛:幸福生活
生活教育就是要使同学们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罗崇敏
“寻宝”:我们找到了另类“宝物”
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师生在上午举行了野炊活动后,下午冒雨乘车赶往普雄乡,途中在松树林山进行了登山“寻宝”活动。
虽然此时天降小雨,但孩子们对“寻宝”活动的兴致丝毫未减,他们纷纷披上雨衣,步入松树林山林中。寻宝分为4类:动物类、植物类、矿产类及其他类别,活动开始前,有当地专家为学生作样本识别,学生可以根据样本寻找,也可以寻找自己熟知的“宝物”,但要求每人寻找的“宝物”不能少于2件,不能多于5件。
“我找到一块铁矿啦!”“我找到一朵蘑菇!”“老师,这个是什么?”每找到一样东西,孩子们都如获至宝,欣喜万分地将之捧在手中仔细揣摩,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随身携带的塑料袋内。更难能可贵的是,久居城市的孩子们对大自然都充满好奇心,看到自己不知道的植物或动物,总要向身边的老师问个究竟。
看看我找的宝物!
短短半小时的“寻宝”活动中,孩子们有的捡到了铁矿,有的捡到了蘑菇,有的挖到了黄连之类的药材,虽然所获得的都是一些很普通的“宝物”,但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备加珍惜,在去普雄的路上,他们都将装放“宝物”的塑料袋口捏得紧紧的,生怕一不小心就掉落。
述评: “寻宝”活动不在于让学生寻找珍贵的东西,旨在通过“寻宝”,让学生认识云南多样的生物资源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增进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寻宝”活动重捡了孩子们的乐趣,让他们知道:自己动手获得的东西比别人施予的要珍贵得多!
直面网络:让网络更好地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服务
2008年8月3日晚,夏令营在临安镇萝卜甸村小学举行了“直面网络,我有话说”讨论活动。这天正值周末,建水县教育局局长虎保华连夜来到现场看望了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全体师生。活动首先进行了有奖问答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所设问题都是围绕着网络的一些基本知识展开。所有营员踊跃举手,积极参与,他们对网络并不陌生,对老师所提问题对答如流,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奖问答结束后,辅导员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同学们平时都利用网络做些什么事情?通过调查,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利用网络聊天、交友、玩游戏等。只有少部分同学利用网络学习知识。针对这一问题,辅导员给营员讲解了网络的利弊:如果青少年能够正确地利用网络,那么网络就会有利于其成长。但是网络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近年来,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一些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不但荒废了学业,而且也影响了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在辅导员的细心讲解下,同学们对网络有了一个全面且新的认识,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的营员说自己以后要戒除网游,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业上;有的营员说以后把花在网上聊天的时间用在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上,增长见识;有的营员说要多浏览一些健康有益的网站,开阔视野。在讨论活动即将结束时,辅导员倡议全体营员要安全上网,绿色上网,让网络更好地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服务。
述评: 人类的进步总是离不开对工具的完善,网络只是一种工具,用得好,受益无穷,用不好,深受其害。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因染上网瘾,踏上不归路的新闻屡见报端,很多父母也因此禁止孩子上网。“堵”不如“导”,建水的“导”让我们认识到,应该让孩子坦然面对网络,正确面对生活。同时牢记,人永远要做工具的主人,不做工具的奴隶。
奥运大联欢:心系奥运、胸怀祖国
2008年8月4日,夏令营举行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大联欢。联欢活动伊始,夏令营全体营员高喊:“中国加油,奥运加油,我们加油!”营员们饱满的精神和高亢的热情萦绕在整个联欢会现场。在奥运知识问答环节中,夏令营辅导员给营员们设立了一些有关现代奥林匹克发展历史和奥林匹克在中国的发展的问题: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时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口号,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时间,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得奥运会金牌的时间,中国北京奥运会是第几届奥运会……同学们对所有的问题都对答如流,可见奥运已融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述评: 不关心国家的兴衰荣辱的人,是不会追求幸福生活的人。要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与祖国的繁荣昌盛血脉相通。奥运大联欢激发了营员们心系奥运、胸怀祖国的豪情,培养营员树立奥运精神、追求幸福生活的良好生活态度。
“谁说我们是柔弱的嫩芽,只能生活在爱的温床;谁说我们是天生的娇子,只能生活在爱的海洋……”8月7日晚上,这首连日来被反复吟唱的营歌再次响起在闭营仪式上。夏令营结束了,但我们相信,乘着歌声的翅膀,“三生”教育伴随着整个夏令营活动,唱响在建水这片饱含深情的土地上,融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三生”教育,让我们携手远航!
(厅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