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
赵沁平
现在普遍认同大学具有三大功能,这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大学从其诞生以来,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更为独有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引领文化的社会功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选择,是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育和发展创新文化。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大学要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强大的知识贡献,更要完善引领文化的功能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培育和发展创新文化作出特有的贡献。
一、大学的第四功能:引领文化
文化是价值观、信仰、习俗和制度等的综合。
引领文化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大学是最高教育机构,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它包含众多学科领域,集精神建构、学术研究、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及人才培养于一体,成为新文化的孵化器。它有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有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有几十,甚至数百年的文化积淀。大学不断促进探索和争鸣,激励新思想、新学术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像但丁、哥白尼、伽利略、培根等这样的大学者,创造并引领着欧洲的新文化,为其后来的文艺复兴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它所创造的新文化与培养出来的人才,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有可能滞后。
在我国近代史上,北京大学等高校在新文化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大学引领文化最典型的例子。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的思想,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如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一批著名的进步学者,都曾在这里工作或学习过。没有近代大学的引领,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化近代化就要推迟。存在仅八年的西南联大,在战时条件极端艰困之日,始终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自强不息,刚毅坚卓,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科学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学引领文化的功能体现在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并传播先进的外来文化、创造并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继承和借鉴是创造的基础,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就难以创造出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如果说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所有教育普遍具有的功能,那么,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借鉴,并将其先进的文化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以及在创造、培育、重构和发展新的文化等方面,则主要是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特有功能。
大学引领文化功能的载体,或者说大学引领文化的发动机是大学其他三大功能的作用,即培养的人才、创造的知识文化和越来越直接的社会服务。大学的四大功能密切相关、互相配合、互为支撑,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综合作用。
二、积极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
大学与其他社会单元相比,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大学文化对其所有成员尤其是对学生具有现实的、潜在的和长远的影响。现在对大学文化的内涵有不同的见解和表述。大体上说具有价值观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内容。有专家分别归纳为由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传统风气、道德规范等构成的精神文化,由教育模式、科研体制、组织架构、运行规则等构成的制度文化,由校园环境、物质设施、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构成的环境文化。三者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和谐的大学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和动力,一般来说,不同的精神文化会驱动产生不同的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反过来,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也会对精神文化产生一定的或强化或抑制的影响。
大学要担负引领文化的社会责任,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既可以有改善、发展、塑造人的作用,又可以产生压抑、扭曲、扼制人的作用。大学自身文化建设出现问题不但不能很好地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和传播先进的外来文化、创造和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大学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成效,妨碍其他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甚至通过大学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的建设,我国大学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大学通过不断改革,大力提高和积极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作用,为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学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动力。但是在改革发展,特别是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一些大学也多少滋生出了有悖于大学精神的文化问题,一些值得担忧的风气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腐蚀着我们的大学文化。在一些大学,功利主义有所抬头,急功近利、学术浮躁、揠苗助长,甚至造假抄袭现象屡有发生;大学的文化积淀薄化,官本位倾向也在影响着学术的发展。大学作为时代和社会精神灯塔的角色和地位有渐渐失去之忧。
大学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健康的有生命力的大学文化一定是创新文化主导的大学文化,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创新文化的培育、建设和发展。
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首先要建设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的精神文化,核心就是要坚持和弘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大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守护大学的精神家园,抵制庸俗功利主义等不良的文化倾向的侵蚀。我们知道哈佛大学始终坚持“探求真理和学问是大学的核心价值”,哈佛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爱因斯坦把科学家划分为功利型、爱好型和信念型三类。他认为受名利激励而从事科学事业的人是多数,他们会有成就和贡献,但一般不会太大;出于自己的爱好和才华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少一些,他们超出世俗的功利,往往有较大的成就;最能开拓新的领域,获得全新发现的科学家是少数对科学事业怀有虔诚信念和献身精神的人。现在,我国大学公认的大师级科学家、学者还不多,这可能与大学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大学精神还不足够强盛不无关系。
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需要建设大学的个性文化。有个性的大学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大学文化。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建设多样化的大学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每所大学都应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人文精神、优势学科,并努力营造有个性的大学文化。多年以来,我国大学办学目标严重趋同,众多大学都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都要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大学文化同样趋同,例如,作为一种探讨,有专家对一定程度反映一所大学办学传统、人文精神及其个性文化的大学校训进行了分析。在所列举的大学校训中,有近一半是相同或相似的。大学文化的趋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大学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也反映了大学对高等教育共同规律的普遍共识。另一方面,大学文化的盲目趋同也暴露了我国大学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存在的问题,反映了我国大学管理体制和大学评价体系对大学个性的抑制。就目前来说,主要还是应该鼓励大学建设和发展具有特色的个性文化,这样从整个国家来说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不同大学之间互补、和谐的整体大学文化,才能培养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各有所长的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必须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和创新激励机制。现在,我国大学在教学方面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目标的知识传授型文化,对学生而言就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文化。而创新文化需要一种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学生互动,教师、学生同为知识探究者的文化。在科学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跟踪追赶型文化。追求的目标是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技术路线是确保少走弯路,科技评价和管理营造了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当然,这是我国科技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而有利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的文化则以探索自然规律和发明创造为目标,鼓励探索、鼓励批判、尊重失败、宽松从容、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科学精神。
三、培育并引领社会创新文化的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发展社会创新文化。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创新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关系”。同时号召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转型,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变革,也由文化的变革所催生,进而最终成型。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文化变革,是一场空前的反封建思想革命。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近代科学在意大利诞生了。17世纪,世界科学的中心由意大利转向英国,出现了牛顿这样的科学巨星,技术上有了蒸汽机这样伟大的发明。英国之所以能在科学技术上作出众多的发现、发明与创造,科学史家默顿说,是因为“17世纪英格兰的文化土壤对科学的成长与传播是特别肥沃的”。专家也告诉我们,在我国历史上,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自由和学术争鸣,促进了两汉农业文明的成熟;魏晋时代的思想解放与自由,催生了唐宋经济的繁荣。可以说我国的近现代史也不乏这样的事例。历史说明任何一个科学技术创新活跃、生产力发展的时代,都需要文化创新来激荡和引领。
对文化来说,其生命在于它不断地进步与创新,只有不断更新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没有文化的更新和创造,就没有文化的真正发展。大学作为创造并培育新文化的中心,始终辐射、影响、引领着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社会文化的引领,首先是因为具有学术自由的宽容环境,标新立异的学术氛围,科学民主的大学制度,保障了文化的创新;二是因为大学汇聚了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和年轻的学生们一起在宽松的学术环境中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直接创造着形成新文化的各种元素和种子;三是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创造新文化的重要机制,而高水平大学是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的中心,常常处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与冲突的中心。大学以其优越的条件和独特的地位在文化创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源源不断的经过多年大学文化熏陶、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带着理想信念和干一番事业的愿望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所有这些使得大学能够不断创造、培育新文化,进而引领社会文化。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时期,大学引领文化的功能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大学引领文化的功能往往集中体现在社会转型、生产力水平跃升、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冲突和政治变革时期。
当前,我国处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我国当前又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面临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所带来的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此外,我们还面临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包括外来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社会面临新的重大变革,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时代需要和呼唤大学发挥引领文化的作用。我国大学要承担起社会赋予大学的历史责任,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努力发挥自己对社会的综合作用,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撑和强大的知识贡献,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同时,更加注重大学自身文化,特别是创新文化的建设,更加主动地发挥大学第四功能的作用,培育和引领社会创新文化的发展,为国家顺利实现社会转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